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有感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周末,参加部门组织的党史学习活动,有幸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参观,有几点感想与诸位分享。

一、张灵甫命运与国共内战结局

张灵甫是陕西人,北大肄业,书法很好,得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赏识进入黄埔四期,与林彪、刘志丹、胡琏、谢晋元等是同期同学。1935年,他枪杀了自己妻子吴海兰,先是被判处死刑,在申诉后改为十年有期徒刑,但是仅仅在所谓的“模范监狱”里呆了十多个月就因为抗战爆发被特赦出狱,期间还生了一个孩子,国民政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由此可见一斑。由此我想到了延安轰动一时的黄克功杀人案,黄克功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而且是老井冈,与知识青年刘茜谈恋爱,后来刘茜要与其分手,黄克功逼婚不成枪杀了刘茜,经公开审判后处决。当时有人建议要他戴罪立功,他本人也要求上战场当敢死队,但是最终执行死刑,毛主席为此还写了封信由边区法院院长雷经天宣读。黄克功和主席的关系密切程度肯定要超过张灵甫与蒋介石,两人同样是杀妻(女友),结果截然相反,这也许是国共内战成败得失的另一个注脚吧,没有铁的纪律,军队的战斗力肯定大打折扣。

张灵甫为人狂傲骄横,与同僚关系不好,74师被围,不乏幸灾乐祸之辈。尤其是83师师长李天霞,因为争夺74师师长位置,两人失和已经公开化,在国防部一再严令下,派出自己装备最差的一个连携带电台冒充一个旅作出救援姿态,主力则按兵不动,坐视74师被歼。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指示就地枪决李天霞,在汤恩伯求情后又要“军法审判”,结果又是不了了之,半年后就复出担任73军军长。国民党内部之所以互相倾轧,互不配合,除去派系林立外、纪律松弛,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将领都知道,军队是自己最大的本钱,一旦军队打光了自己也就没有价值了。早期川军将领赖心辉,失去军权后穷困潦倒,最终贫病而死,死时身上只有一元法币;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南京又刚刚发生了编余将领中山陵集体哭陵事件,有这些前车之鉴,国军将领当然要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反观解放军,则是另一番境况:王近山将军曾经在战场上表过态,“打剩一个旅,我当旅长;打剩一个团,我当团长;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而粟裕在孟良崮战前动员则说,“损失一千我给你补一千,损失一万我给你补一万”,两相对比,胜负高下立判!

关于张灵甫,还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关于他杀妻的原因,有的说是因为怀疑妻子出轨,有的则说怀疑妻子是共产党,总之都没有什么证据。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民国已经是法制社会了,私刑都是犯罪行为,何况是杀人。近年来,很多国粉都向“共谍案”上引,好像是“共谍”就杀对了,他们好像忘记自己曾经吹嘘民国法制多么完备了。二是关于张灵甫是否是抗日名将。张灵甫曾经在抗日战场上打过硬仗,立过大功,这是肯定的,但是抗战期间,多数时候他都是中级军官,战功不要说和薛岳比,就是和杜聿明以及老上司王耀武比他也差一个档次。而且名将这个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判断,我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近年来这些人为什么一定要大吹特吹张灵甫的“抗战名将”资历。我有时候想,如果张灵甫在抗战中阵亡了都不会成为所谓的抗日名将,这些人都未必会记得起他,他之所以被吹嘘是因为他被解放军打死了,如果他投降了或者被俘了都不行。你看他的老上司王耀武,再比如指挥过昆仑关战役的杜聿明,战功资历都比他强,国粉们谁还说他们是抗日名将。

二、土地改革与民心向背

关于国共内战的检讨文章,网上有很多,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种种都有,具体到孟良崮战役,除去双方将领的运筹帷幄、前线士兵的斗志军心之外,双方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解放军得到了根据地人民的全力支持,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的具体事例很多,我也不多赘述了。反观国民党军队,到了解放区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一切补给都要仰仗后方长距离运输,而且情况不明,就像那个美国记者说的,说自己是八路老百姓就有吃有喝,说是国军就坚壁清野,民心向背一目了然。总书记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孟良崮战役就是一个经典例证。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差,个人感觉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组织的严密和有效;二就是土地革命。国民党自同盟会起就内部派系林立,而且江湖帮会气息浓厚,缺乏组织执行能力和严格的纪律约束(其实至今也是如此)。国民党一大后,在苏联顾问的指导和共产党的协助下,一度大有改观,但是“四一二”清共之后,国民党将自己的基层组织几乎毁灭殆尽,再次丧失了组织能力,在农村的依靠对象只能是地主恶霸,土豪劣绅,而这也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实施土地革命,连减租减息都做不到,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反观共产党,公开声称自己是代表工农阶级的利益,在内战全面爆发后立即开展土地革命,翻身获得土地的农民支持谁拥护谁不言而喻。

其实深层次的讲,能否完成土地改革是东亚社会能否完成社会转型并进而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一步,除去香港新加坡这类的城市经济体,其他都有类似经历,就是自己主导还是外人强迫的问题。日本是按照麦克阿瑟的规划搞的;韩国也是在美国支持下由李承晚开始并由朴正熙最终完成的;台湾则是蒋介石在大陆失败的背景下,由陈诚主持完成的,因为台湾的地主不是自己人,动起手来也就没了那么多掣肘。反观印度、菲律宾,因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中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依旧,所谓的民主选举也就成了几个地主家族的勾兑。

三、领袖的视野与格局

在战役纪念馆,看到很多电报原文,在各种非常详细具体的战役部署后,主席的最后一句往往是“我们绝不遥制”,给基层战役指挥员以充分的自主指挥权。反观常凯申,则是标准的微操小能手,常常越级指挥,有时甚至直接发命令到基层战斗部队的师旅一级,战役指挥官对此无可奈何只能被动调整部署。曾经有人演绎,说淮海大战中,杜聿明为防止委员长的越级指挥一度关掉电台,后来委员长就派飞机空投手令,总之还是要继续微操。我们不能说国民党的失败完全在于委员长瞎指挥,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主席对于基层充分放权,但是对于事关大局的则又坚持原则,真正做到了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以东北战场为例,四平保卫战从全国局势讲是有必要的,但是就东北而言则是失败的,林彪为此直接请求主席“清醒”,主席也没有为意。到了辽沈决战,主席一再要求打锦州,林彪则瞻前顾后,主席多次电报督促,最后要求罗帅监督执行,可以说是声色俱厉了。当然这些都是正常的争论,文革中说是林彪一贯反对主席指示就是别有用意了。

我们过去一直以为孟良崮战役就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孟良崮战役后华野七月分兵,先后有南麻、临朐之败,导致山东除去渤海区外没有了连片的解放区,主席为此没有责怪粟裕而是将陈毅调往中野担任副司令员,将华野指挥权彻底交给粟裕。之后主席还想要粟裕率领大军突进江南,调动蒋军回防以减轻中原压力,粟裕鉴于以往无后方作战和分兵失败的教训,多次要求在中原战场集中兵力决战,主席从谏如流,才有了以后淮海大战一战定乾坤的辉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有感

赞 (9)